差不多人人也曾試過流鼻血,但看到家中幼兒流鼻血次數頻密、流血量多,家長切勿掉以輕心,流鼻血可能與其他疾病有關連。有兒科醫生稱,曾有嬰兒3個月大已經常流鼻血,檢查後方知先天凝血有問題,也有男童受鼻敏感影響,一星期有5至6天流鼻血,吃抗敏感藥後,流鼻血問題迎刃而解。
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副教授韓錦倫指出,流鼻血很常見,鼻中隔黏膜下層名為「利特氏血管叢帶」(Little's area)的地方,血管較薄猶如網狀,最易受損出血。他說,有50%流鼻血個案是由鼻炎、鼻癢時.因用力挖鼻孔、打噴嚏及抹鼻時引起,25%個案則由外傷引致,如打架、車禍等,餘下個案與疾病有關。
韓錦倫表示,間中流鼻血,但能於短時間內止血,也沒感到身體有任何不適,就毋須擔心,否則應考慮以下5大情況:
1. 敏感症 鼻中隔黏膜腫脹
一名5歲男童有兩年流鼻血「經驗」,每星期至少有5至6天流鼻血,經耳鼻喉科醫生檢查,發現鼻中隔黏膜下層腫脹,遂用電流電死有關位置的微絲血管,但隔一段時間後,流鼻血情依舊。經進一步檢查,發現男童有鼻敏感,服用調理免疫系統藥物3星期後,再沒有流鼻血。
2. 類血友病 屬先天凝血問題
一名兩歲男童,是孖胎,出生時不足5磅,3個月大開始間中有流鼻血,輕則半個月一次,嚴重時一星期一次,母親指男童每次流鼻血,鼻血染滿枕頭,而且更是「面青青」。母親最初以為男童鼻膜薄,求診方知是先天凝血問題,俗稱「類血友病」,即凝血功能第8因子異常,故每次出血時間較長,嚴重者須服用藥物。
3. 血友病 男性主要病發
屬遺傳病一種,因病人先天缺乏凝血因子,導致凝血功能障礙,不易止血,主要影響男性,女性一般不發病,但可以攜帶致病基因。
攜帶致病基因的女性與正常男性的後代中,男性有50%的機率發病,女性有50%的機率攜帶致病基因。患病男性與正常女性的後代中,男性全部正常,女性全部攜帶致病基因。
4. 血小板異常 皮下現血小點
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(ITP),患者會出現短暫性血小板數量過低,血小板數量可由10多萬,急降至數千,除流鼻血外,患者皮下會有血小點。
5. 癌症先兆 出現不明瘀傷
兒童流鼻血通常是前鼻道出血,但後鼻道出血則相對少見,可能是癌症先兆,身體亦會出現不明原因瘀傷、持續發燒及臉色蒼白,若及早求醫,接受治療18個月可痊癒。
止鼻血4大錯誤
止鼻血時應該仰頭還是低頭‧手指要按鼻樑還是鼻頭呢‧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副教授韓錦倫指出,最正確的止鼻血方法就是微微低頭向前傾,用手指輕按鼻軟骨位置,並張口呼吸,一般約5至10分鐘內就能成功止血。他說,坊間對止鼻血各有說法,以下是4大常見錯誤:
‧將棉花、紙巾塞入鼻孔內,但鼻血凝固後,血凝塊會緊黏棉花或紙巾纖維,取出紙巾時會令鼻血再度流出
‧仰起頭,但會令鼻血倒流至喉嚨、胃部,可致不適甚至嘔吐
‧用冰敷鼻樑,企圖令血管收縮而止血,但冰凍環境只會令凝血功能減弱,未必有效止血。
‧用手大力扭按住鼻樑,但過度用力會令鼻樑受傷 ,曾有爸爸為女兒止鼻血,但太大力,導致女兒鼻骨歪了。
速評2013通識卷二
12 年前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