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缺",又說“施比受更有福",這些話語為世界上制造很多好心人與善心人,今次讓我們分享一下善心與施捨究竟有什麼分別?怎樣才是真正的善心?是否將錢財奉獻就是善心,就是慈悲為懷呢?施捨又是怎麼一回事?
在佛教的觀念中,所有善心、奉獻與施捨均稱為布施,布施是有其條件、動機、對象及福報,同時也有特別意義與精神的,布施主要的定義是甘心情願的犧牲自己的福樂,成就他人的福樂(包括財富、物質、時間等),真正的意義與精神是-損己利人。
一. 布施的條件
我們要捐贈時,無論是錢財、東西等,當先為所施的人想想,這些捐贈是否能使他得到利益,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麼這個捐贈反而增加對方的累贅,則不能捐贈,另一方面,當我們布施時,損贈者對捐贈物質有沒有捨心?捐贈者要本身樂意給人,犧牲自己,這樣的捐贈才能使施與受,皆大歡喜。
二. 布施的動機
捐贈者應由慈悲心為出發點,這是現代社會上的一般慈善事業,給予精神或物質方面的援助,如鰥、寡、孤、獨、殘、疾、水、火、風、震等災患,是捐贈者生出慈悲心、同情心,而作能力所及的捐贈。
三. 布施的對象
捐贈的對象應以廣泛的大眾才是合理的。
四. 布施的福報
就如做買賣營利一樣,有大有小,有多有少,主要是有四種差別,即:
(一) 施多得福少,謂以飲酒、歌舞等事施人,則費用極多而無福報。
(二) 施少得福多,謂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,使其精進學道,施物雖少,其福彌大。
(三) 施少得福少,謂以慳貪惡意施於邪見外道,施物既少,得福亦少。
(四) 施多得福多,謂若能了悟世間無常而發心捨財,建立塔寺,供養三寶,則所獲福報如恒河流沙,施物既多,其福亦多。
福報的好與劣可由「心」、「事」的不同而分:
1.「心」:指捐贈時存心的不同,如果存的心是「嗟!來之食!」的輕蔑意味的話,所得福報就不多,如果心存恭敬的、誠懇的、歡喜的,所得的福報就大,故捐贈的存心是非常重要的。
2.「事」:指事物的不同,就是物品的多少是與捐贈之人的本身有關係,比如有一百萬家財的人損出一千元;和家無隔宿之糧的人捐出1元,比較起來還是後者所得福報大。
不正當的布施大約可分為六種:
一、怖畏布施
許多人擁有萬貫家財,崇高地位,但是天天懼畏家財喪失,地位墜落,生命死亡,於是到處捐款,不管對與不對,真與不真,只要能使他的財、權、命能夠永久保持,什麼錢他都肯花,這就是怖畏施財。
二、報恩布施
有些人當其面臨困苦災難的時候,就盲目地各處許願,祈求神明庇護拯救,等到有一天,他平安如意了,他就作任何慈善活動,以酬願而布施或是以前曾受人之恩,現在有財有勢了,為報答恩惠而布施,這就是報恩布施,都是非真心的布施。
三、求報布施
有一種人,對於條件不如己的人,就故意施恩惠於他,冀望將來得到感恩圖報,例如三國時代曹操善待關雲長,主要是望其效命而已,存有此種心理而行施的就是求報布施
四、習先布施
習先就是沿著祖先遺留下來的習慣,按照去做。布施的人本身並無布施的發心,是為了心存一片孝思,不敢違背祖先所做的事情與習慣,而流傳下來,全部跟著去做,有多少的善心,那是無從知道了。
五、希天布施
希天,就是希望上天保佑,或昇天。這種人是日常最容易見到的。為了今生在世,得到上天照顧,使本身平安,錢財無失,所以拿錢到神廟去施神,或做其他慈善事務,希望死後來生有個好的歸宿,上昇天堂,於是勤走神廟,做神明的傳播者,其實,說是布施,倒不如說是乞憐。
六、要名布施
有些沽名釣譽的人,為了他在社會上要保持崇高的地位,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,就不惜金錢的犧牲。更有一些人,為了面上的光彩,裝作大方的樣子,所謂「打腫臉充胖子」的慷慨解囊,其目的只不過要人讚美幾句,所以就去行布施了。
總括來說布施是心甘意願的給予,表面看來,與自己並無益處,但實際上,布施是「給一得萬」的行為,想要得到布施的功德與福報,必須給予合法,正堂的布施。不合法的,不純潔的,不高尚的捐贈,均是不合布施的真義。
速評2013通識卷二
12 年前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