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千年來,中國人的社會流傳一句話“舉頭三尺有神明” 表示每一個人無論做什麼,是沒有秘密的,可能所有人都不知道,只有你自己才知道的秘密,但是不要忘記尚有神明的存在,所做的事是無法隱藏的,同時所做的事,會因好壞而有不同的結果,所以就引伸出一種觀念,“種善因得善果”,亦即所謂“因果論"。一直以來,社會都是以這種觀念將這種「懲惡勸善」的精神維持下去,但現今科學昌明,這種觀念已開始動搖,很多人問“為什麼他壞事做盡,但仍然沒有什麼惡報出現呢?”,又說“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 ”,究竟什麼時候才報呢?會不會不報呢?如果是不報,我為什麼要做一個好人,而不做惡人呢?如果做了好人,這個善報會不會報呢?
“因果”最簡單的解釋,就“種什麼因,得什麼果”,亦即“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”,表示一般事物的形成,「因」是能生,「果」是所生,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「因」,由因而生的是「果」,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結果不是從它的原因所生成的。
佛教的因果觀,源自「緣起性空」的道理,宇宙間萬事萬物,都是仗因託緣,才有果的生起,而此果又成為因,待緣聚又生他果,如是輾轉相攝,乃成森羅萬象。所以,大至一個世界,小如一個微塵,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,而因緣不同,果報就會有所差異。所以,因果的道理,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;因果的相狀,有如蛛網,錯綜複雜。
佛教更認為因果是一門理論學問,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,與人溝通、信仰、道德、健康、經濟等,都各有其因果關係。譬如肚子餓了,吃飯就能解飢,吃飯是因,腹飽是果;又如一個人勤勉不懈的工作,因此賺了很多錢,努力是因,賺錢就是果。 然而,有人對因果的認識錯誤,因此產生很多不正當的要求,比如吃素為求身體健康,拜佛為求佛祖保祐他升官發財,這都是錯亂因果的謬見。其實,信仰有信仰的因果,道德有道德的因果,健康有健康的因果,財富有財富的因果。因此,若要身體健康,就必須調心行善,多作運動,注意保健,心安自然體泰;若要財源廣進,就必須多結善緣,勤苦耐勞,信守承諾,有智慧能力,自助而後天助。但佛教的因果觀常被人斥為迷信,或宿命論等而被人視為不正,實是可惜。
科學上的解釋因果兩字,不僅包括事物,而人生亦在其中。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」這便是因果定律。生而為人,必具心識與身體兩者,合心身而有種種活動,每一活動,必各有力用。活動便是因,力用便是果。世界上決無無因之果,也沒有無果之因。不過自造因以至結果,其時間長短不一,而身體壽煖有限。倘遇所造之因尚未結果,而其身先亡,則此已造之因勢必另找一個新的身體以結其必結之果。此新身體又有新活動,新活動必有新力用而另成一系統的新因新果。如是因果就像車輪般旋轉不已,這便是。科學家及靈魂學家正不停研究「因果」與「輪迴」的相關性,在世界各地亦提供很多真實故事以引證「因果」的真實性。
在科學昌明的今日,大家都認為法律之前,人人平等,然而法律都有漏洞或受人情所左右,故未必能做到絕對公平,但在因果之前,人人平等,可以說是絕對的,因為因果業報如影隨形,誰也逃不了。同時佛學上說:「父親所作的惡,子不能代受,兒子所作不善,父亦不能受。」一切自作自受,任何人都替代不了。所有的因果業報均是自作自受的,任何人都替代不了。希望各位讀者了解果報自作自受的道理,應該行善積德,切莫種下惡因,一旦嚐到惡果,也就追悔莫及了。
同時因果報應不是權勢所能左右,鬼神也無法操縱,上天更無法控制,因果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,是善惡行為的測試依據,所以我們應該正視因果,廣植善因,必能為自己、世人及全球人類帶來世界和平,福慧圓滿的生活。
速評2013通識卷二
12 年前
發佈留言